棉花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大豆”?
我國進口第一位的農副產品是大豆,其次是畜產品和棉花。在棉花進口問題上,國家同樣是本著保證我國棉花產量穩定的初衷,但進口配額政策又將所有的壓力加在了紡織企業頭上。持續的價格倒掛,最高至6000元/噸的內外價差,連配額都賣到3300元/噸,紡織企業生存愈加艱難。
關于棉花的進口問題,在第八屆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杜珉表示棉花應該不會重蹈大豆覆轍,主要因國內有配額政策,且棉花產業鏈長,不易被控制,但是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棉花進口將會持續增加,尤其是棉花市場化以后。此外,國產棉花質量欠佳,據稱今年部分地區棉花等級較低,棉企將5級棉和較高等級棉花攪在一起構成主體等級為4級的棉花交儲,因此紡織企業普遍反映今年儲備棉等級較低、質量較差,就連新疆棉也摻雜了低等級棉花。即便如此,受配額限制,紡企也不能使用質優價廉的進口棉。目前棉花質量問題已經影響了紡織企業高支紗的生產,對我國棉花品牌也產生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