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巴的棉花
今年夏天,廣東佛山一家棉紡廠的擋車女工王淑美(化名)失業了,因為她工作了3年的工廠停產了。43歲的王淑美憂心忡忡,聽說整個棉紡行業都不景氣,很多中小企業倒閉,勉強過活的大企業,即使招人,要求也很高。
比王淑美更受打擊的,是她的老板陳元(化名)。這個50歲的男子說,雖然自己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老板,但工廠就像自己的孩子,傾注了很多心血,但2000多萬元的投資剛收回沒幾年,就不再賺錢了,200多工人,才打理出個樣子來,就這么一下子散了,心里很不好受。
陳元的紡紗廠開不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過高的國內外棉價差(外低內高)讓他拿不到訂單。
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紡紗企業用的原料棉花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推高了國產紗線的價格,下游織布企業于是放棄國產紗而選擇價格便宜的進口紗。大量紡紗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關門停產,一些大企業雖然還能依靠高附加值產品生存,也只是勉力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