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之初確實剎住了棉價跌宕起伏的“過山車”
然而,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棉價不斷下跌,從19000元/噸左右降到今天的到岸價15000元/噸左右。但國儲棉放儲起拍價卻一直在19000元/噸左右,加上競拍后的手續費、出庫費、運輸費和資金利息,這兩年國內棉價大部分時間在19000~21000元/噸的區間徘徊,國內外棉價相差4000元~6000元/噸。
這直接傷害了棉紡企業的競爭力:原料價格這么高,自然推高了棉紗價格,也自然就丟了訂單—— 一些下游織布企業直接進口印度、巴基斯坦的中低端棉紗代替國產棉紗,加上清關、運輸等費用每噸不過一萬六七千元,竟然比國內的棉花每噸還便宜2000多元。
華潤紡織是央企華潤集團的下屬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狄慧告說:“用了這么高價的國內棉花,還能接到訂單、維持產銷平衡,已屬不易。談不到還能有什么利潤,現在公司有時微利,有時微虧,就這樣徘徊著。”華潤紡織堅持棉紡業務不停產的一個原因是,國企要更多考慮員工的飯碗,即使虧損也不能輕易停產。
“這就好像下棋時讓給對方車馬炮,明顯跟國際市場不接軌,沒法競爭。”棉紡龍頭企業江蘇大生集團總經理馬曉輝不服氣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