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改變紡織工業
17世紀末期,印度控制了全世界1/4的紡織品貿易,但是1764年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紡織品市場的格局。這一年英國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5年后,另一位英國人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再后來,蒸汽機取代了水力,英國率先進入了工業化時代。機器織出來的棉布價格更便宜,質量也更有保障,英國棉布迅速銷往全世界,打垮了各國的本土紡織業,印度也不例外。1831年,117名加爾各答商人聯名上書英國樞密院,抱怨印度本土的紡織業被英國進口的棉布徹底打垮,生意沒法做了。
織布需要原料,英國的棉花進口量迅速增加。1764年英國進口棉花總量只有400萬磅,1801年猛增到5600萬磅,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1607年棉花首次在弗吉尼亞扎根,很快就成了美國最賺錢的農作物,甚至可以說是這個新興國家賺到的第一桶金。事實上,美國人惠特尼于1793年發明的機械軋棉機(Cotton Gin)被公認為是紡織業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發明,這種機器能迅速將棉花纖維和棉籽分開,這是傳統紡織業最費工的一道工序。有了軋棉機后,棉布終于得以全面替代了羊毛和亞麻,成為全世界最廉價、使用最廣的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