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走向改革的道路
自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放寬了技術出口限制,一批印度商人引進了織布機,開始在印度設廠制造棉布,逐漸奪回了被英國人占領的國內市場。據統計,1896年時印度本土生產的棉布只占國內需求總量的8%,1913年就上升到20%,1945年時則達到了76%。從現代的角度看,印度棉花業和紡織業的興衰是商業競爭的一個必然結果,類似案例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但在當年的印度,此事被當作英國殖民者剝削印度人民的經典案例,遭到印度各界精英的痛斥,圣雄甘地是其中最激進的一個,他不但反對向英國出口棉花,而且反對引進英國人發明的織布機,以及其他各種先進技術。他相信印度人只有回到農耕時代,才能真正擺脫英國的影響,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必須逐漸恢復過去那種簡單的生活方式,鐵路、電報、醫院、律師、醫生……所有這些東西都必須丟棄掉。”他在一次集會上對支持他的民眾說,“你不能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實現非暴力的理想,這種理想只能從自給自足的鄉村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