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無限量收儲導致內外價差過大
山東富民棉短絨認為將國內需求下滑完全歸結于收儲導致的內外價差過大是不合理的,造成需求不足的首要問題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開始的次貸問題仍在影響著世界,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洲深陷債券危機自顧不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過度寬松之后的隱患也在逐步顯現,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降低了棉花的需求。USDA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棉花消費量在2342.75萬噸,雖較2011/2012年度上升3%,但比2007/2008年度下滑約12%。同時,預測2012/2013年度中國棉花消費量僅為827.37萬噸,較危機前下滑21.6%,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對比兩個數據不難看出,中國棉花需求的下降幅度遠超全球水平,這說明經濟問題不是導致中國棉花消費量下降的唯一因素。國內價格高企導致人造纖維的消費替代以及東南亞對中國紡織行業的產能替代,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2012年度國家仍實行無限量收儲政策,考慮到下游需求不足,預計內外價差在本年度很難回歸正常。不過,從發改委經貿司處長張顯斌的發言中,似乎能感受到一絲“政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意圖。若紡織行業向提高附加值、樹立品牌的方式轉型,將改變國內棉花的消費結構。